宏微RPD-seq®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

感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全国感染病例数:呼吸道超过2亿人次,血流感染超过2000万人次
随着人口老年化、环境污染、抗生素滥用等问题,感染人数逐年增加,年复合增长率达15%

资源 7

传统检测存在局限性

「传统病原体检测漫长的周期,病人等不及!」
「传统方法无法分辨至“种”,部分病原体无法体外培养 」
「只能凭经验检测某几种常见病原体,容易漏检!对混合感染毫无对策。」
……

资源 14

全球血流感染的严峻现状

全球 · Global

140万住院感染病人中,11%为血流感染,获得性感染死亡病例中,1/3为血流感染。

美国 · US

每年血流感染25万例,总体死亡率14-63%,明确病原菌后死亡率降至5-17%。

中国台湾 · Taiwan, China

ICU血流感染发生率31%,增加住院天数8天,增加住院费用11万台币/病患,1年死亡率高达51.4%。

中国大陆 · China Mainland

ICU血流感染发生率27.76%,增加住院天数14天,增加住院费用6542元/病患,直接损失超过150亿/年。

——对未明感染实施精准检测、精准治疗,能节约大量医疗费用,对挽救生命更具有重要意义!

mNGS检测——多种病原,一个对策!

资源 15

赛哲生物与全球测序领域权威illumina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使用illumina平台开展微生物领域的检测项目。赛哲是illumina中国首家授权开发诊断试剂的企业,也是唯一一家仪器试剂捆绑报证的单位。

未明感染mNGS技术受到认可

宏基因组检测技术(mNGS,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已受到临床科室的广泛认可,并被明确收录于各专家共识及指南中。

赛哲宏微 RPD-Seq® 检测

宏微RPD-seq® (Rapid pathogens detection in infectious disease by mNGS)是赛哲生物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的新型诊断产品。通过采集受试者的血浆、肺泡灌洗液和脑脊液等标本,提取标本中的核酸并构建文库后,进行高通量测序及针对临床的生物信息分析,从而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并给予受试者准确可靠的检测报告,协助医生快速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干预治疗。

RPD-Seq® 检测流程

检测范围

细菌

0

真菌

0

病毒

0

寄生虫及其他病原体

0

检测项目

宏微 RPD-Seq® 常规版

(DNA)

使用标准宏基因组检测流程,适用于所有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及其他病原体的检测。

宏微 RPD-Seq® 升级版

(DNA + RNA)

使用标准宏基因组检测流程,增加宏转录组检测,适用于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病原微生物及RNA病毒的检测。

产品优势

赛哲宏微 RPD-seq® 技术已获得多学科知名专家支持

(按姓名拼音排列,持续更新中)

适用场景

不明感染
多重感染
不明原因发热

脑膜炎等神经系统感染
肺炎等多种呼吸道感染
脓毒症等血液感染
其他危急感染

HIV继发感染
器官移植术后感染
免疫异常相关感染

样本类型

标本类型 送样标准 采集工具 运输与保存条件
肺泡灌洗液 ≥3ml 肺泡灌洗液采样包 采集后应用封口膜封口并立即送检,冷链运输
血液 10ml 血液采样包
脑脊液 ≥3ml 无菌体液采样包
关节液 ≥1.5ml 无菌体液采样包
组织 约200mg 组织采样包

*更多样本类型及送样信息,请根据实际情况咨询赛哲专业人员。

分析平台

赛哲支持共建病原微生物测序实验室,搭建全球测序行业权威 illumina 平台 + 宏微 RPD-seq® Server 分析平台,实现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数据快速生成+分析,满足科室内多用户操作及数据保密性的临床需求。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8
[2] Zunt, J. R., et al., Lancet Neurol. 2018 Dec;17(12):1061-1082.
[3] Reinhart, K., et al., N Engl J Med. 2017 Aug 3;377(5):414-417.
[4]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7,35(11): 641-655.
[5] Graf, E. H., et al., J Clin Microbiol. 2016 Apr;54(4):1000-7.

[6] Jain, S., et al. N Engl J Med. 2015 Jul 30;373(5):415-27.
[7] Monticelli, J. et al., Neurol Sci. 2018 May;39(5):863-870.
[8] Granerod, J., et al., Neurology. 2010 Sep 7;75(10):924-32.
[9] Abril, M. K., et al. Open Forum Infect Dis. 2016 Jul 12;3(3):ofw144.
[10] Sinha M., et al. Clin Microbiol Rev. 2018 Feb 28;31(2). pii: e00089-17.